省生态环境厅宣传教育处副处长周鑫: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到省生态环境厅新闻发布会现场。首先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工作的关心关注和大力支持。

生态环境科技是我省乃至全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利器。今天,我们召开云南省生态环境科技成果新闻发布会,向各位媒体朋友介绍承担我省生态环境领域科学技术研究的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相关情况及近年来的生态环境科技成果,并回答记者关心的问题。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并在主席台就坐的发布人。他们是:

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陈异晖;

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余艳红;

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固体废物防治研究中心主任吴文卫;

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工程设计研究中心主任赵祥华;

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高原湖泊研究中心副主任宋迪。

今天参加发布会的还有省生态环境厅相关处室及所属单位负责人。我们还邀请到了中央驻滇部分新闻媒体和省级部分新闻媒体的朋友们。

欢迎大家!

今天的发布会一共有三项议程,下面,我们依次进行。

首先,请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陈异晖先生作介绍。有请!



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陈异晖: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各位朋友们:

大家好!

我谨代表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和帮助我院建设与发展的各位领导及社会各界表示衷心感谢。

我院是省生态环境厅直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创建于1976年。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全院科研队伍已达280余人,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超过50%,拥有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及“省突”37人,2人受聘5届省(市)政府参事,多人入选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省“兴滇人才计划”。建有云南省生态环境智慧治理技术创新中心、高原湖泊流域污染过程与管理重点实验室、环境标准委员会、生态环保智库、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十余个部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是省内专业覆盖最全面、人才最集中、成果最丰富、综合实力最强的生态环境领域科研机构。

长期以来,院认真履行“支撑决策、科研创新、社会咨询”三大职能,依托“六五”“七五”“八五”科技攻关,国家“973”“863”计划,“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大水专项、国家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大批集"影响力、创新力、转化力"于一体的环保科研成果,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特别是“十二五”以来,院共完成2000余个各类环境科技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11项,国家专利授权100余项,发表论文600余篇,出版专著30余部,覆盖了众多环境保护热点、难点和重点领域。

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近年来的主要创新成果。

一、高原湖泊保护治理领域:我们积累了九大高原湖泊流域近三十年、数十万个水环境特征数据,集成了流域污染调查和高精度水环境模拟技术体系,在湖滨生态修复、河塘库湿地技术集成、汛期污染综合防控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获得国家级、省级科技奖励6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18项,在滇池、抚仙湖、阳宗海、异龙湖等湖滨带形成了上万亩规模化生态修复应用。连续支撑三个五年规划九湖污染治理顶层设计,形成了百余项“湖泊革命”攻坚的决策支撑成果。

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领域:我们开发了适用于高原湖泊流域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体系并在九湖流域试点,支撑了两轮次赤水河流域云贵川跨省横向生态补偿,为全国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实践提供了样板案例,形成的系列专报、建议获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肯定性批示5篇,成果荣获“云南省社会科学奖一等奖”。

三、“双碳”研究领域:我们作为全省最早开展低碳研究的科研机构之一,承担了亚洲开发银行在国内第一个省级低碳项目,实施了8个国家清洁发展机制基金(CDM)赠款项目和数十项省级低碳和气候变化重要项目,配合起草了云南省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文件。

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领域:我们构建了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环境风险评估及防控技术体系,应用于全省600余个历史遗留堆场、尾矿库和填埋场。研发了易挥发(砷、汞)低碳热相分离及绿色回收技术,砷、汞脱除率分别达99%、95%,回收率均在95%以上,为我省20余万吨含砷和3000余吨含汞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五、土壤污染防治领域:我们建立了污染地块修复治理效果评估新方法,研发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新材料,集成了重金属、有机污染地块土壤修复与风险管控技术体系,开发了农用地涉镉污染源“渣—土—水”原位协同管控技术、施工装备与高分子防渗材料。已获授权专利17项,成果被生态环境部《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手册》收录,入选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及示范工程名录。

六、生态环境规划领域:我们深化对空间规划、系统分析、智慧决策为核心的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编制了“十二五”以来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规划、历次生态环境保护五年规划以及重点流域、重要专项规划,技术支撑我省14个地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基地,占我省已命名地区的64%。

七、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领域:我们起草了“云南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排放标准”,率先提出了采用清洁能源、生态治理等适合山区半山区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治理模式,在4000余个行政村推广应用,促进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28个百分点,并节约了投资运行成本。

八、环境风险防控领域:我们构建了区域流域、产业园区、风险源企业的环境风险调查评估管控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技术体系,实现261家省重点企业土壤污染隐患智能分析预警。集成岩溶区危险废物泄漏污染地下水应急处置技术,重金属、苯系物等污染物去除率达98%以上,已在我省环境应急处置中应用。

九、大气污染防治领域:我们率先搭建了光化学网格模型预测平台,并成功运用于安宁、楚雄等6个产业园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大气预测。综合运用卫星遥感、走航和组份监测等技术手段,支撑西双版纳州大气污染防治攻坚,环境空气优良率提升了4.5个百分点,PM2.5浓度下降30%。

十、生态保护领域:我们建立了全省生态变化调查与评估技术应用体系,对全省及高黎贡山、金沙江流域等重点区域进行连续监测评估,系统掌握了二十年全省生态系统变化特征。

十一、生态环境智慧治理领域:我们着力构建集“智慧监测-智能溯源—智慧模拟—绿色治理—综合效应提升”于一体的全过程智慧治理成套技术及决策工具,开发生态环境“智慧大脑”,建成“超算中心”,研发了湖泊智慧管理、环境智能决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和产业园区等多个智慧化监管平台,部分成果入选“十四五”全国生态环境工程创新案例。

同志们,朋友们,以上成果,只是近年来我院科技创新取得的众多成果的缩影。详细情况我们备有文字视频资料,供大家参阅和深入了解。我们深知,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各届长期关心支持的结果,更是一代又一代环科人矢志不渝,坚定贯彻党的环境保护方针,紧扣时代脉搏,紧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科学报国,坚持团结协作,勇于迎接挑战,乐于无私奉献的结晶!对此,我们感到无比自豪和光荣。

置身新时代,面向新征程,我们更觉任重而道远。

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忠诚履行职能使命,不负各级各界重托,在省生态环境厅党组坚强领导下,继续弘扬“艰苦创业、志存高远,智慧坚韧,团结奉献”的环科院精神,紧盯环保重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自身人才、技术优势,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南新篇章做出新贡献,取得新荣光。

谢谢!


周鑫


谢谢陈异晖先生的介绍。

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请大家观看科研成果介绍视频,请发布台同志到第一排就坐。




下面,进行第三项议程,请记者朋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



云南电视台记者:



汛期大量污染物集中入湖会对湖泊造成怎样的影响,目前我省九大高原湖泊汛期污染防控存在哪些不足,下一步如何精准防控?


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高原湖泊研究中心副主任宋迪:

非常感谢您对我省九大高原湖泊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汛期的暴雨径流会携带大量的污染负荷入湖,对湖体的水质造成冲击性影响,整个过程的时间短、变化快、污染物浓度峰值又很高,因此我们借用电气工程领域的电流脉冲概念,将其形象地称为“冲击性负荷”。

大区域气候影响下,云南高原湖泊流域雨旱季分明,6月至10月的降水量可达全年的80%左右,降雨期间会形成大量的入湖径流,随着旱季或晴天污染物的不断累积,当雨季来临时,污染负荷被迅速冲刷入湖。以洱海为例,2020年8月17日至24日,流域降大暴雨,整个降雨过程产生的入湖水量高达1.2亿方,随之进入湖体的氮磷等主要污染物占当年入湖总量的10%以上,7月至10月期间全湖氮磷浓度总体偏高,由旱季的Ⅱ类降为Ⅲ类,给洱海的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暴雨径流在短时间向湖泊输入的大量氮磷污染物,为湖内蓝藻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冲入的泥沙造成湖水浑浊,透光性下降,导致其他藻类生长受到抑制,而蓝藻因自身特性可上浮至水面抢占光合作用的最佳位置,使其在种群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一旦温度、水动力等条件适宜,湖内大量生长的蓝藻甚至可能形成规模化的水华。

我省高原湖泊流域多涵盖城镇区域、农业农村混合区、面山径流区等复合型区域,汛期污染综合了城镇面源、农业面源、溢流污水、农田退水、处理设施尾水等多种来源,受降雨特征、土地利用方式、排水系统特征等综合影响,在发生时间上体现出间歇性、随机性;空间上面广量大;水质特征上浓度相对生活污水又较低。目前,主要采取沿湖调蓄带拦截调蓄或传统污水处理厂等末端处理模式,存在收集处理缺标准,循环利用无依据;污水处理效益低,回用路径有局限;综合防控体系未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需要采取从“源-迁移-汇”三个环节入手的系统控制模式,构建“源头高效分流、过程调蓄净化、末端循环利用”的综合防控体系,重构区域内不同水质水资源的自然水循环与社会水循环二元路径,耦合构建基于厂、管、网、渠、库、带的全链条调蓄调度处理体系,建设一体化的联合调蓄调度与智控监管系统平台,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最终实现提高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率,充分保障湖泊水资源与有效削减汛期入湖负荷量的协调统一。

回答完毕,谢谢!


云南政协报记者:




目前,我省九大高原湖泊流域正在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有关工作,请问核算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对九湖保护治理有什么样的推动作用?请介绍一下有关工作进展。



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余艳红:

生态产品价值(GEP)是生态系统物质供给、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价值的总和,包含农林牧渔等物质供给产品、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等生态调节功能以及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文化服务等。我们熟知的GDP是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系统生产活动的总值,而GEP 则是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类服务的总值,二者都是流量的概念,但主体不同。通过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可以掌握生态服务功能的类别、性质、分布、数量以及价值量的整体状况,是给绿水青山定价,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资源-资产-资本-资金”链条的重要工具。生态产品价值概念提出以来,福建、浙江、青海等15个省以及深圳、普洱等23个州(市、盟)以及阿尔山、赤水等100多个县(市、区)已开展了核算试点工作。深圳市在核算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GEP与GDP双运行、双考核、双提升的运行机制;浙江将生态资产与生态效益补偿结合起来,推动实施生态服务补偿;福建依托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开展南平生态银行探索和“武夷山水”区域公共品牌创建等。

九湖是我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口最密集、活动最频繁、经济最集中的地区。由于湖泊内外部生态环境变化过程非常复杂,其生态功能丰富多样,但生态系统十分脆弱。随着流域人口、土地、资源红利等传统红利的日趋消失,客观上要求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互促共赢。GEP将九湖生态资源纳入核算,以保护治理成本产生的生态红利为目标导向,促进生态产品保值增值,把良好的生态产品与生态服务功能转化为“真金白银”。GEP核算结果可以应用到政策、决策、规划、和项目中,作为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经营开发融资、资源环境权益交易估价和定价的依据。同时,将GEP的增长、维持、转化融入九湖流域党委和政府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对保护治理和发展决策将发挥重要的“指挥棒”作用。

2016年,我院以国家绿色GDP2.0云南试点研究为起点,对全省及16各州(市)的环境污染损失和生态价值进行了核算;持续开展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理论和价值实现的系列研究,形成政策建议上报省委省政府,获得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随后,作为技术牵头单位,联合生态环境部规划院、省生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开展九湖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研究工作。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流程框架、特定地域单元核算体系、本地化参数监测调查方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以此为基础,省生态环境厅印发了《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工作方案》、《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等指导性文件,正在开展2019-2021年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工作。

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国内多以行政区域单元为核算区域,以湖泊流域这一特定地域单元为核算区域的可借鉴经验很少。九湖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充分反映九湖流域生态系统多样、环境过程复杂、社会经济服务功能丰富的特点,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服务为目标导向,创新性设置了“存量”(生态资源资产EA)帐户和“流量”(生态产品价值GEP)两本账户同时核算。通过生态资产账户17个指标全面盘点流域湿地、森林、草地、农田生态资产的构成和功能,通过GEP账户“物质供给、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三个方面17个指标盘点流域年度生态产品变化情况。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形成一套九湖流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规范、一支专业化核算队伍、搭建一个核算业务化系统与信息化平台”的目标,积极开展核算结果应用和探索实践,总结典型经验做法和创新成果,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将九湖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拓展应用于其他重点生态安全屏障区域,支撑我省绿色高质量发展。

回答完毕,谢谢!


新华社记者:



请介绍一下碳金融在“双碳”战略中起什么作用?国内碳金融的发展现状以及碳金融在云南是否有成功应用的案例?具体情况如何?




陈异晖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家和国际社会中的负责任大国,中国政府一向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并将绿色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提出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推进世界零碳排放进程、引领世界经济绿色复苏的核心战略,也是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

“双碳”目标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产业、金融、财政、环境、能源、消费等方面采取系列有效的政策。碳金融的发展能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长效激励机制,有效发挥碳金融的赋能作用,更好地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碳市场交易机制的出现使碳排放配额和碳减排信用具备了价值储存、流通和交易的功能,从而催生了新型资产——碳资产。优化碳资产的管理、盘活碳资产、实现保值增值、降低履约成本、提高经营效率等碳金融业务也由此产生。碳金融产品正是建立在碳排放权交易的基础上,服务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者增加碳汇能力的商业活动,以碳配额和碳信用等碳排放权益为媒介或标的的资金融通活动载体。

我国主要的碳金融产品为碳质押、碳托管、碳债券、碳期货期权、碳基金、碳结构性产品、碳保险等。目前国内的碳金融发展较为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湖北、深圳等具有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地区,但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启动,全国各地区也在积极开展相关碳金融工作,云南也是,例如相关林业碳汇质押贷款、林业碳汇指数保险、碳减排挂钩贷款等。

碳金融在云南已有成功的应用案例,由省环科院与兴业银行昆明分行合作的“碳减排挂钩”贷款已经在2022年9月成功落地,通过碳减排潜力评估,测算出华电集团下属的某光伏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约31.46万吨,大唐集团下属的某风电项目每年可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8.9万吨,并对这两个项目分别发放3000万元和1500万元“碳减排挂钩”贷款用于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及运营。通过碳减排贷款的发放,可以使企业在建设新能源电站的同时,更加注重项目运营成效和碳减排效应,并通过碳减排量的提升而降低融资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

回答完毕,谢谢!


云南民族时报记者:



目前我省有色金属冶炼危险废物年产生量有多少?目前的处置技术短板主要在哪些方面?我们的技术都解决了什么样的难题?



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固体废物防治研究中心主任吴文卫: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云南省是矿产资源大省,素有“有色金属王国”之称。随着云南打造全球有色金属新高地、建设世界一流“中国铝谷”战略的深入实施,全省有色金属冶炼危险废物产生量将呈递增趋势。据统计,云南省有色金属冶炼危险废物年产生量约250万吨,占全省危废产生量的75.45%,占我国西南地区有色金属冶炼危废产生量的83.33%。

目前有色金属冶炼危险废物基本可实现安全利用处置,但仍存在综合利用技术装备水平较低、资源化利用水平低、产业聚集度低、关键技术亟待研发和推广等问题。尤其是生物毒性高、经济价值低的含砷脱硫石膏渣和浸出渣、汞污染土壤处置以安全填埋为主,存在填埋成本高且长期贮存环境隐患较大等问题,而资源化利用处置技术上存在砷汞脱去率低、处置成本高等短板,砷汞尚未完全实现产品化“开路”。

针对含砷、汞危险废物高毒性、高处置成本、低水平综合利用等问题,我们研发了“易挥发重金属(砷汞)低碳热相分离及绿色回收”技术,建成了10吨/日含砷汞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示范,且成功应用于云南某化工厂,累计处置含汞盐泥约7万吨、汞污染土壤约10万吨。解决了低温条件(即工作温度低于500℃)下,有效脱除有色金属冶炼危险废物中砷、汞的同时并实现有价金属绿色高值回收的技术难题,砷脱除率高于95%,汞脱除率高达99%、回收率高于95%,吨处置成本相对传统工艺降低约38%。

该项技术对支撑我省年产生20余万吨含砷危险废物和3000余吨含汞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及资源化利用,补齐我省有色金属冶炼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处置能力短板,支撑云南省争取建设国家区域性特殊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回答完毕,谢谢!

中国网记者:



贵单位在我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做了哪些科技支撑的工作,成效如何?




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工程设计研究中心主任赵祥华:

感谢记者同志对我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关心。

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是省生态环境厅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开展的主要技术依托单位。近年来主要工作有四个方面:

一是定规则: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标准、规范等顶层设计,起草了《云南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云南省农村污水治理模式及技术指南(试行)》、《云南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试行)》、《云南省非生态环境敏感区村庄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治理的指导意见》、《云南省“十四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2021-2025年)》等文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管理体系,填补了我省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规划、设计、监测、管护等方面的空白,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起到重要作用。

二是做研发:研发了一套山区半山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清洁能源+资源化利用”技术,该技术利用太阳能光伏板和直流电极,替代交流电作为曝气机能源,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提供稳定清洁能源,主体工艺采用生态治理方式,具有投资省,运行成本低,管护简单的特点,目前已在禄劝县云龙水库进行了推广。

三是做推广:指导各地在不同区域村庄开展治理试点示范,梳理总结一批具有代表性、低成本、易维护、效果好、可持续、可推广、可复制的治理模式和典型案例,汇编印发了《云南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典型案例汇编(第一批)》,供各地学习借鉴。

四是做培训:通过线上线下会议、现场一线帮扶、宣传片、环保小课堂、动漫视频等形式,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技术模式、政策等,向16个州(市)、129县(区)、1.3万个行政村的基层工作者提供专业培训,培训人数达到每年2000人次以上,全面提升基层管理人员素质。

回答完毕,谢谢!




周鑫


今天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非常感谢记者朋友们的提问,也感谢各位发布人详尽的介绍和解答。

我们在会场两侧布设了15块相关宣传展板,每块展板均有专人进行讲解,媒体朋友们及现场参会人员可以移步参观,希望媒体朋友们利用各平台加大宣传力度。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供稿: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省生态环境厅宣传教育处


  友情链接

上海市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甘肃   |   贵州   |   云南   |   陕西   |   湖南   |   广西   |   广东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吉林   |   黑龙江   |   江苏   |   浙江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河北   |   天津   |   北京
云南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广东   |   浙江   |   山东   |   湖南   |   湖北   |   福建


ICP备案号:滇ICP备19009967号     |
©2024 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     |
主办单位:云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气象路王家坝23号    |
邮箱:office@yraes.org.cn    |
电话:0871-64142163    |
邮编:650034
技术支持:云南亚萨科技有限公司    |

返回顶部